贝聿铭百年:时间的玫瑰
2019-12-22 20:44:10
  • 0
  • 0
  • 7
  • 0

       从香山半山腰望下去,香山饭店像飘落油松、侧柏中的一片羽毛,安放苍翠葱茏之间,那一抹纯白的色彩,在现代主义大师贝聿铭设计生涯、乃至当代建筑史上都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但是从香山饭店重新开业之后,他就再没有回访过这里。前不久,102岁的贝聿铭安然辞世,使香山饭店再度引起人们注意,饭店管理层用集体肃立默哀表达了敬意,金融、信息、医疗行业在这里连续开了三场学术论坛。北京以外的地区,卢浮宫博物馆、苏州博物馆发表了悼念文字,联合早报、凤凰网制作了纪念专题,对于此刻的建筑业来说,他散落各地的作品或将成为永恒。

       吴中贝氏家族是苏州名门望族。这个被称为“最后一个现代主义大师”的建筑设计师,游学生涯明显带有美国梦的色彩:他曾多次辗转求学,最终拜在格罗皮乌斯门下;曾因房屋建筑师的身份,被美国主流学派排除在外;曾因主持设计香山饭店,获得全球建筑行业最高荣誉;曾顶住舆论压力和批评建造了卢浮宫玻璃金字塔,结果赢得高卢人的赞誉。

       接受西方设计理念的贝聿铭,始终认为自己是一个中国人。江南水乡的传统民居,深深根植在他的记忆当中,东、西方两种不同的文明在他身上交融、碰撞,时刻提醒自己在坚持西方现代风格、将建筑人格化的同时,也为其注入东方的诗意。他注意到,中国艺术在社会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比如窗户,在西方就是窗户,需要放进阳光和新鲜空气,但是对中国人来说,窗户是镜框,透过镜框看到的是园林。

       中美建交后,贝聿铭怀着一腔报国的热忱,应中国政府邀请重新设计了停业一年的香山饭店。在他的设计理念中,中国式建筑不能没有园林,但庭园不能太大,按照人性化的比例,庭园和房间融为一体,需要具备三个基本元素:石头、植物和水。这三样简单的事物,在意境表达上却变化万端。但中国建筑不能完全复古,宫殿和庙宇使建筑师感到遥不可及。他的理想,是要为中国创造一种新的建筑语言。对当时的建筑界来说,这是一个颇为大胆的设计:白墙灰瓦、菱形窗、爬山虎、流华池、古银杏、秋海棠、飞云石、曲水流觞……香山饭店的设计风格,完全基于贝聿铭童年时代对苏州园林的印象,疏影婆娑,次第展开,层次感很强。

       为了铺设图案精致的小路,设计团队从越南边境的河床采购了彩色的石子,当村民们知道有人要花上万美元买他们的石子,连三岁小孩和当了祖母的老人都下到溪边捡石子;云南石林的石灰柱能够给人凝重森然、神秘脱俗的超然之感,于是,重达230吨的尖柱形岩石被从二十米深的地基拔出,穿越大半个中国运往香山。

       赵无极运用中国水墨创作的印象画,被作为连接传统与现代的经典之作,铺满观赏门两侧。画中看不到任何实际内容,只是一些杂乱无序的点线和条块,但你仔细端详,又觉得许多地方既熟悉、又陌生。这与贝聿铭的设计初衷相得益彰,用中国人的风骨,容纳西方人的生活方式。美中不足的是,香山毕竟是一处北方皇家园林,池水清浅,映不出江南水乡的倒影,在红墙黄瓦的皇家建筑群显得执拗而突兀。

       赵无极回忆,当时香山饭店的主管是个军人,对绘画和建筑一无所知,有时会看到明代图案的地毯上躺着易拉罐。尽管社会基调是打开国门、锐意改革,但由于贝聿铭的设计与需求方期望值差异过大,设计思路不被认可,导致施工过程偷工减料、后期不被重视,最终毁誉参半。但是,这次设计在美国影响很大,香山饭店投入使用仅过了七个月,即被美国凯悦基金会授予了建筑界最高荣誉——普利茨克奖。从设计史的角度来说,贝聿铭做了别人没有做过的事情,这是社会的进步。

       据当事人称,在1982年的剪彩仪式上,贝聿铭和他的家人都来了,香山饭店就好像自己的孩子,是他们全家人的荣誉,开业前一天还亲力亲为,打扫饭店、搬东西、换水。然而,此后的几十年中,贝聿铭再没有回访过这栋建筑,这可能是一种回避,或者自我否定。“我下的功夫,比在国外设计高出十倍,但饭店没有得到赞扬。中国刚开始四个现代化,人们之所爱,要像美国、像欧洲。”他后来说,“我们不能每有新建筑都往外看,中国建筑的根还在,还可以发芽。当然,光寻根是不够的,还要现代化。有了好的根可以插枝,把新的东西、能用的东西接到老根上去。”

       如今,除了四季大厅著名的“冰裂纹”地毯,走廊早已换上耐用的普通地毯,但贝聿铭的“粉丝”仍会定期过来居住。据大堂经理介绍,节假日也会接待一些散客,但经营收入还是以承接会议、活动为主;“六一”儿童节这一天,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在半圆形的虚朗厅,开办了第二届创意金融班的第二次课程,就像一次内部的沙龙,包括黄渤在内的几十名创投、娱乐界青年,探讨着如何把生意做大。精英文化被市场解构,这也许不是贝聿铭想看到的,但建筑的原初目的就是被使用。

       在贝聿铭长达八十年的设计生涯当中,相比华盛顿国家美术馆、巴黎卢浮宫、香港中银大厦、索恩朗香教堂、台中路思义教堂、苏州博物馆、古根海姆博物馆等散布在中国、美国、法国、德国的建筑作品,香山饭店也许不算完美,但是在那个特定的年代,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为此,他拒绝了在紫禁城附近设计一幢高层饭店的要求,而是将人文情怀倾注到北京西郊这一片时而宁静、时而喧嚣的山林之中。把建筑交给时间,让时间给出答案,这是贝聿铭的一贯做法。一座座静止的建筑,就像一个个屹立时空中的跨文化样本,等待时间的手指,拨开历史的迷雾。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