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向何方——新世纪中国校园文学
2019-08-14 18:26:28
  • 0
  • 0
  • 0
  • 0

       文 冯昭

       1、自上世纪70年代末出露端倪,中国校园文学已发展20余年。这期间,先后涌现出五代校园作家,也出现了自己的评论家(唐荣尧)和跟踪报道者(李贤平),经历了从萌芽到繁盛到衰落的过程。跨入新世纪,新一代文学少年是否已经远离浮躁,步入稳步向前的轨道?

       2、长期以来,校园文坛和民间文坛混淆不分,可以说民间文坛的主力就是青少年写作者。在繁荣的表象背后,这种“边缘文学”的腐败与衰弱是有目共睹的。是否应该有一家有影响力的官方刊物,组建名副其实的“中国青少年作家协会”或“中国校园作家协会”,确立自己的宣言、纲领和运行机制,从而改变一盘散沙的局面?

       3、素质教育呼声高涨的今天,那些特立独行的文学少年可以被称为“素质教育的一支先锋队”吗?

       4、有一种说法:校园写作这不能成就大气候。这是不无道理的。虽然我们也看到海子、余杰等人,但多数依然摆脱不掉稚嫩的青春气。那么,文学少年的价值取向应该是怎样的?

       5、这些偏执的朝圣者,以惨重的代价赢得了写作的权利。像颜妍、汪洋等被重点院校特招的屈指可数,像迟宇宙那样顺利考取名牌学府的又有几人呢?

       6、自办报刊虽然多如牛毛,但编辑比作者多、作者比读者多的现象极为普遍。试问它们中有几家赢得了读者?更有几家能高举纯文学的旗帜,属于真正的义举?

       7、当下,学生出书成为一种潮流,从折叠书系到精装的丛书、单行本,从个人专集到多人合集,应有尽有。对此,我们应该持怎样的态度?是否应该有一家出版社设立“校园图书奖”?

       8、喧嚣的校园文坛背后,有多少“抽屉文学”在地下坚忍?

       9、在校园写作者的习作频频登上纯文学大报大刊的今天,是否说明某些中学生认为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也是“文学的一种形式”的时代结束了?

       10、很大一部分中学生,从来不读书、不学习、不观察体验生活,却拥有自己的社团和报刊,把习作玩命地超、玩命地寄,然后买来荣誉,盼望将来成名成家。谁来救救孩子?

       注:首发2001年9月刊《青少年文学》。文中提到的问题,是我从高中时代到大学时代一直就有的思考,写作这篇稿件的时候,我已经进入大学二年级,除了应付考试,依然像没头苍蝇一样四处投稿,没有关系密切的编辑,但这篇只有提问没有答案的文章竟然发表了,记忆中发稿编辑是杜聚成老师,我们从未谋面,至今从未谋面,但是他曾回信鼓励我向一些纯文学大刊冲刺。后来,这篇文章被郑州大学读书的王河涛读到,转载到他创办的《城乡地带》,在21世纪初,那是一份印刷质量相当不错的大学生自办刊物。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