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木之路(第四集)
2019-08-14 18:52:57
  • 0
  • 0
  • 0
  • 0

       第四集:华胄的风仪

       德国画家阿尔伯特·冯·凯勒1873年创作的《演奏肖邦音乐的夫人》中,身着绿裙的少女身后,摆放着一件六扇中国漆制围屏,画面展示了19世纪欧洲盛极一时的中国风。

       中国古典红木文化有着怎样的魅力,得以在世界广为传播?

       1,东方式伦理

       尽管红木生长于世界各地,红木文化却形成于中国,并影响到日本、韩国乃至欧美。精致的红木家具,是士绅阶层身份的象征。在宫廷、庙堂、寺院等不同场合,特有的文化意识、思想观念、风俗习惯及审美观点,使红木家具映照出不同的文化伦理。

       在“天人合一”思想影响下,红木家具的设计崇尚自然,显得古朴天真、简洁流畅、刚柔相济,线条挺而不僵、柔而不弱,体现了和谐之美;

       在“中庸”思想影响下,传统红木家具讲究整体造型对称,图案也大多是对称分布,色彩厚重却不沉闷,华美却不艳俗,园中有方,方中见圆,各部位比例协调,不显得突兀,尺度掌握恰到好处。

       花样繁多的椅凳、古朴典雅的床榻、用途广泛的案几、美观实用的箱柜,无不体现中国人“礼”和“法”的概念,线条和整体结构呈现出一种别样的秩序。

       古典红木家具大多以直线为主,外形方方正正,端正沉稳,但图案选材和雕刻又自然活泼、精巧生动;家具上的每一种饰纹,都极具生命力主题,刻画技法生动传神,显示了规矩和礼制下的感情释放。

       此外,红木家具在造型上也很有讲究,比如“竹节式官帽椅”四四方方、板板正正,也许坐起来不够随意舒适,但它体现出“坐要端,行要正”的礼仪风范。

       2,文化的传播

       1994年12月,纽约克里斯蒂推出了一场阿瑟·姆·赛克勒博士中国艺术品收藏专场拍卖会,著名古董商蓝理捷买走一张康熙御制五屏式黄地填漆云龙纹宝座。蓝理捷原是克里斯蒂拍卖公司资深专家,他因要买这张康熙御制宝座呢?

       早在16世纪,通过明朝与荷兰、葡萄牙东印度公司的贸易,中国漆制家具便在欧洲影响广泛,路易十三时期,法国宰衡兼红衣主教黎塞留的艺术珍藏中已有中国漆器;17世纪末,路易十四与康熙王朝开始外交往来:法国君主亟欲通过科学、文化互换增长在华的政治和商业利益,中国皇帝则热衷于掌握欧洲艺术和科学技能。

       18世纪,英国家具大师托马斯·齐本德尔在《家具大全》一书中专门介绍了明代髹漆家具,深刻影响了西方工艺美术设计家的思路,而漆制中国家具也成为法国上层社会追捧的对象,以至于八国联军进北京时大量抢夺漆制家具,现在维多利亚博物馆展出的漆制家具也大多在这时流入国外,主要是英国和法国。

       20世纪初,一群住在北京的外国人对中国古典硬木家具产生兴趣,并传播到欧洲。1922年,法国学者奥迪朗·罗奇编著了《中国家具》,并在同一年出版了英文版。随后的百余年,中国古典红木家具经历了“出国”与“回国”的过程。

       法国古董商罗伯特·鲁塞特是当时欧洲最著名的中国家具收藏家,他往来于中国与法国之间,将大量中国古董运往法国出售——阿瑟·姆·赛克勒博专场拍卖会上那张康熙御制五屏式黄地填漆云龙纹宝座,就曾为罗伯特·鲁塞特的旧藏。

       上世纪40年代,乔治·盖茨和古斯塔夫·艾克开始收集黄花梨和紫檀中国古典家具,战后他们回到欧美,通过夏洛特·霍斯曼、爱丽丝·庞耐、安思远等古董商及劳伦斯·西克曼等博物馆馆长的努力,形成西方早期博物馆和私人收藏。

       3,名器归来兮

       王世襄,以研究中国明式家具称颂于世的著名文物专家、文物鉴赏家。1985年,他出版的《明式家具珍赏》一书,标志着中国内地红木家具艺术的觉醒。在鼎盛时期,大约有25万中国家具追求者在全国范围内寻找王世襄书中类似的家具。由于这些藏品大多通过香港辗转流向西方,也形成了西方早期精彩的收藏。

       进入21世纪,欧美主导近30年的中国家具拍卖市场回到亚洲——2010年,中国嘉德明式黄花梨家具拍卖专场推出的一对紫檀画玻璃宫灯连杆座,成为中国与欧洲早期贸易的有力证据。这对宫灯是上世纪50年代,著名电影演员卢戈西送给其祖母的。

       摩尔少校父子珍藏的清中期黄花梨平头案,1946~1949年购于北京,后一直于家族流传。摩尔少校成长于美国加州,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加入美国海军,退役后担任中国航空公司的民航机长。1949年返回美国家乡后,继续为母校服务。他珍藏的中国家具一直摆放于美国故居,直至1990年逝世才传到儿子手中。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